
泰安市中心医院北部旧时曾有一片偌大的墓园,俗称赵家林,1958年毁于“大跃进”运动。这里曾经安葬着近代史上闻名遐尔的赵尔巽及其家族成员。民国学人奭良《清史馆馆长前东三省总督盛京将军赵公(尔巽)行状》(以下简称《行状》)载:民国十六年(1927)尔巽卒,以其年“九月十六日葬于泰安先茔之左,公夙志也。葬前三日雨,葬之日,初日轩朗,日中下窆,泥泞皆乾,会葬宾客共不嗟异。”[1]赵尔巽堪称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重量级人物,不仅担任过清朝晚期多个地方的“封疆大吏”、还在民国初年主持编纂了皇皇巨著《清史稿》,并与泰安结缘甚深,最终归宿泰山。其政绩文章曾名噪一时,生平事迹收录《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近代史词典》等大型辞书。
那么,赵尔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官宦世家
赵尔巽(1844~1927),字公镶,号次珊,又号无补,汉军正蓝旗人。因在晚清时期先后担任过大江南北数省的巡抚和总督,故又被当时的官场人士尊称为“次帅”、“赵次帅”,或者“赵制军”。赵尔巽祖籍辽宁铁岭,其祖上为辽东汉军旗,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赵尔巽呱呱坠地这一年,其祖父赵达镛被清廷任命为山东莱州知府,不久全家迁居莱州城。后来,其父赵文颖进士及第后历任山东蒙阴、阳信、商河、阳谷等地知县,钦加知州衔。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经过山东,攻打阳谷县城,当时赵文颖刚刚履任,城陷后为清王朝殉节而死。
落居莱州的赵家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家族。从赵尔巽的祖父算起,到赵尔巽这一代,共出了五个进士。其中,除了他的祖父赵达镛和父亲赵文颖均系进士身份之外,赵家四兄弟中就有三位榜上有名,分别是同治十三年(1874)兄弟同举进士的老大赵尔震和老二赵尔巽,以及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及第的老四赵尔萃。赵尔巽的大哥赵尔震考中进士后,官至工部郎中。四弟赵尔萃进士及第后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初任山东夏津知县,后以三品道员身份分配到直隶候补,旋即辞官,卜居泰安,民国六年(1917)卒老于此。三弟赵尔丰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仕途之畅达可直追胞兄赵尔巽。赵尔丰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四川总都锡良入川,权永宁道;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任建昌道,次年加侍郎衔,充川滇边防大臣;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驻藏大臣兼川滇边防大臣,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过积极贡献;宣统三年(1911)三月署理四川总督,同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因忠于朝廷被新任都督尹昌衡派人处死。在赵家四兄弟中,赵尔巽的官职最高,影响也最大。他进士及第后即飞黄腾达,从翰林院一介庶吉士,最后做到了东北三省总督的高位。期间几乎每两年擢升一个官阶,其平步青云的晋级速度,在晚清时期恐无出其右者。其仕途生涯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在皇帝身边的翰林院做庶吉士、编修和御史的时期;二是外放各地从知府、按察使、布政使、一直做到了督抚要职的时期;三是前后两次主政东北三省时期;四是民国成立后主撰《清史稿》,并担任段祺瑞执政府临时参政院院长等职的时期。由晚清到民初,是一段改朝换代的动荡岁月,赵尔巽能够顺利穿越波谲云诡的政治风浪,成为清末民初政坛少有的“不倒翁”之一,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 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七辑奭良撰《野棠轩文集》卷三,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七年(196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