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1年吕彦直学成回国,先在上海东南建筑公司任职,承揽了上海银行公会等大型建筑工程的设计,后独立创办“彦记建筑事务所”,聘请挚友黄檀甫为助手。期间,他的建筑设计多为小巧玲珑、舒适别致的花园式洋房,其间开始研究中国古典式建筑,并努力融合中西建筑艺术的精华,逐渐形成自己的建筑风格。
1925年3月12日,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葬事筹备委员会根据逝者的遗愿,决定将孙先生的遗体安葬风景秀丽、四季常春的南京紫金山(亦称钟山)南麓,并于1925年4月23日登报悬奖征求中山陵设计图案,要求海内外应征建筑师提交建筑图案及一切详图,承诺“头奖二千五百元,二奖一千五百元,三奖一千元。”吕彦直满怀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之情积极应征,专程到紫金山之阳作了徒步考查,绘制地图,掌握了翔实的地理、地质资料。
征求设计图案的消息见报后,葬事筹备委员会收到应征图案40多种,经中外专家和全体顾问评判,又经筹备委员会联席会议讨论,一致认为吕彦直的设计图案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外形精美而壮观,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想象力,一看就令人思慕追远,产生景仰之情。陵园由广场、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等组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且墓室置于祭堂之后,合乎中国的传统观念,堂中多色玻璃及几线阳光透入,又有西洋风格,形式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的气概精神,所有设计均符合征求条件。鉴于此,葬事筹备委员会决定采用吕彦直的设计图案,授予一等奖,并聘请他担任中山陵建筑师,主持设计建筑详图及监工事务。吕彦直的胜出,结束了外国人垄断近代中国大型建筑的历史。
南京中山陵于1926年1月动工兴建,占地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关键部位的石材,均使用了山东崂山的大理石。陵园坐落南京紫金山第二高峰小茅山之阳,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整个建筑结构居高临下,山陵一体,聚散巧妙,有机统一,将神思妙想与自然环境融汇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中山陵平面图呈“自由钟”(亦称警世钟)型,在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牌坊、陵门、墓道、碑亭、台阶、祭堂和墓室,以孙中山先生铜像为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为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锤,形似逼真,巧工天成,极具想象力和联想力。人们对这个宏伟建筑评价甚高,交口称赞吕彦直的设计含义深刻,寓意“暮鼓晨钟,警钟长鸣”。瞻仰中山陵,自然联想到孙中山先生的临终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然而吕彦直对这些赞誉并未推舟取宠,谦虚而直率地说,起初并没有一定要把中山陵设计成一个“自由钟”的图案,不过是根据紫金山的地形作出来的,偶然地合到“幕鼓晨钟”的意思罢了。
对于吕彦直的这一设计,后继专家总结认为共有四个特点:一是结构完整,聚散适度。设计中结合钟山的形态,把孤立而尺度不大的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贯穿于一条中轴线上,用大片的绿地和宽广的石阶,联成一个大尺度的整体,显得庄严而雄伟。二是中西一体,珠联璧合。祭堂采用中国宫殿式建筑为基调,吸收西洋建筑的长处,墓室则完全采用西洋建筑技法,同时运用牌坊、陵门、碑亭等中国古代陵墓的传统形制,再饰以华表、石狮、铜鼎等部件,使整个建筑群既富有中华民族特色,而又彰显了西洋建筑风格。三是气势恢宏,视角见奇。陵墓建筑在山坡上,用392级石阶相连,石阶中缀以八个平台,坡度逐渐加大,视角不断变换,例如由博爱坊望祭堂仰角为9°,而从碑亭望祭堂仰角则为19°,瞻仰者沿石阶拾级而上,顿生庄严肃穆之感、景仰崇敬之情,而到达大平台,再回首俯视,却不见石阶,仅见平台连成一片,如同平地一般,令人无不称奇。四是简朴庄重,寓意深远。建筑古雅纯正,结构朴实坚固,色彩庄重,整个建筑布局呈一大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凌鸿勋语),“适成一大钟形,尤为有趣之结构”(李金发语),“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王一亭语)。
1927年吕彦直应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图案,堪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结构完美结合的典范,以其标新立异的创新思维,在28000份中外建筑师征集图案中脱颖而出,摘得首奖桂冠,并担任建筑师。
广州中山纪念堂坐落于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的总统府旧址,占地6.3公顷。广州中山纪念堂于1928年初开工建设,1931年竣工。中山纪念堂高49米,建筑面积达8300多平方米,不但规模宏大,而且建筑结构更加巧妙,连同挂楼可容4700多位观众的大堂内,竟看不到一根支撑顶盖的柱子。实际上柱子有八根,均隐藏于周围内墙,支撑着4个跨度约30米的大型钢结构桁架,上面再承载着八个主桁架,构成一个八角形顶盖,酷像一把张开的没有伞柄的雨伞一样。整个顶盖以桁架为骨干,分3层砌成:最下层是云纹色彩的斜形方格;中层镶嵌花玻璃天窗;最上层是一个乳黄色的弧形圆顶。光线通过大面积嵌花玻璃射入堂内,使偌大的会堂不用亮灯,亦可视物。由于钢桁架跨度大,构成的空间也非常大,人们坐在堂中的每个座位上,都不会影响视线。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座容积巨大的集会场所,进出只需5分钟,遇有突发事件,集会者即可迅速疏散撤离。大堂北面是舞台,东西南有连接一体的挂楼,专设6座巨梯供观众上下,堂内四周的墙壁上面有彩色斗拱和花板作装饰,转角处有半圆朱红石柱,下配云石柱座。大堂还有11个进出口通往外边宽阔的走廊,可谓设计缜密,考虑周全。中山纪念堂的建成,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两大恢宏建筑的横空出世,奠定了吕彦直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至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