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神的形成和演变(二)
发布日期:2020-03-31 10:02 浏览次数:


东岳大帝神衹的诞生

 “东岳大帝”这个名号,源于唐玄宗封泰山为“天齐王”,始自宋真宗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在这之前,东岳神号称之为“泰山神”、“岱宗神”、“东岳神”、“岱岳神”等;供奉山神的庙宇谓之“泰山庙”、“岱宗庙”、“东岳庙”、“岱岳庙”等等。至此,东岳大帝就成为泰山神的具体形象。这一威赫神衹的诞生,使泰山神实现了人格化,迅速走向民间,得到了广大信众的普遍认可。

 今存泰安岱庙是为东岳大帝的主庙,也是全国各地类似庙宇的祖庙。它是旧时供奉泰山神、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气势宏阔,庄严肃穆。岱庙天贶殿正中的神龛内,供奉着东岳大帝神像。塑像头戴冕冠,前垂十二旒,显示其明察秋毫;冠两侧悬坠玉衡,意思是心中有数,不信谗言。大帝神像身着衮袍,手持青圭玉板,上刻日月,下雕山海,象征着主天地、掌生死的权力。其他各地的东岳大帝塑像,均仿照泰山岱庙形制,大同小异,如出一模。东岳大帝的这个装束,由宋太祖及其孙宋真宗定制,延续至今。据《宋史》记载,太祖建隆四年(963),诏制岳神衣冠剑履。真宗命翰林礼官详定冕服制度,崇饰神像之礼,玉册衮冕,备极崇奉。就是说,泰山神不管是从名声来讲,还是从仪卫、冠裳制度等形式来说,均具备了人间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仪容。

 那么,东岳大帝神衹是怎么诞生的呢?

对于泰山神灵化崇拜的缘起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随着原始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和大自然朝夕相处,开始对自然界有了直观的反应,其中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的典型图腾日、火、山”绘饰就是一个例证。这个图腾绘饰反映了先民对太阳、火焰、山岳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初步认识。与此同时,先民们也开始了对于自身的思考。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通过对原始人类诸多文化现象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万物有灵论”。根据泰勒的研究,处于低级文化阶段的人,在思考人的生与死的差别,思考清醒与睡眠的状态、健康与疾病的原因,思考梦幻中之所见等问题的过程中,推导出第二个“我”,即灵魂的存在;进一步又推导出灵魂能够游离肉体,或者进入动物,或者进入其他物体内,可以反过来支配或影响人们的命运。泰勒发现,万物有灵论包括两大信条,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一,相信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灭后,仍能继续存在;第二,相信各种神灵可以升格,进入威力强大的诸神行列。神灵可以影响和控制物质世界和人的今生来世。神灵和人又是相通的,人可能引起神灵的高兴或不悦。这种信仰,自然会发展成为对神灵的崇拜。充分发展起来的万物有灵观,就包括了信奉灵魂和未来的生活。这些信奉又在实践中转化为某种实际的崇拜。根据泰勒的万物有灵论,就比较容易理解中国夏商时代人们对山岳神灵化崇拜的现象。

 先民出于对东方、对大山的崇拜,认为泰山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于是演绎为多种版本的神话故事:

一是金虹氏说。《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东岳》引西汉东方朔《神异经》说:“昔盘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赫天氏(子)曰胥勃氏,胥勃氏(子)曰玄英氏,玄英子曰金轮王,金轮王弟曰少海氏。少海氏妻曰弥轮仙女也。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觉而有娠,生二子,长曰金蝉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者,即东岳帝君也。”《东岳大帝本纪》《历代神仙通鉴》等亦持此说。这是一个神异的谱系,只是一个神话,但可以洞察到泰山神与太阳的关系。

 二是太昊说。《枕中记》称:“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祝融氏为赤帝,治衡霍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洞渊集》亦云:“太昊为青帝,治东岱,主万物生发。”认为泰山神就是太昊,其所包含的文化属性均与太阳崇拜有关。因为“昊”古书中也写作皓、皞,均与日光有联。而太昊、少昊部落主要活动于泰山周边,五行学说出现后,在五方的配伍中太昊为东方帝,而少昊则被安排为西方帝,这应当是少昊后裔西迁的结果。

 三是盘古人身说。《述异记》云:“昔者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此说反映了盘古氏与泰山的重要关系,折射出对太阳和光明的心仪向往。

 四是天帝之孙说。《博物志》引《援神契》曰:“五岳之神圣,四渎之精仁,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太山,天地孙也,主召人魂魄。”《月令广义·图说·五岳真形图》引《藏经》曰:“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东岳》亦附会此说:“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帝之孙,神灵之府也。”

   五是府君说。这一称呼最早见于晋代干宝的《搜神记》。《搜神记》卷四胡母班”条载:“胡母班字季友,泰山人也。曾至泰山之侧,忽于树间逢一绛衣驺,呼班云:‘泰山府君召。’班惊愕,逡巡未答。复有一驺出,呼之。遂随行数十步,驺请班暂瞑。少顷,便见宫室,威仪甚严。班乃入阁拜谒。主为设食,语班曰:‘欲见君,无他,欲附书与女婿耳。’班问:‘女郎何在?’曰:‘女为河伯妇。’班曰:‘辄当奉书,不知缘何 得达?’答曰:‘今适河中流,便扣舟呼青衣,当自有取书者。’班乃辞出……”在故事的后半段,还记有胡母班代其死去的父亲向泰山府君乞求免除苦役之事,从中可证泰山府君主司阴间的职能。这段文字中,还有一处值得注意,即泰山神已经有了女儿,并且嫁于河伯为妇。同书卷四“灌坛令”条,还记有“泰山之女,嫁为东海妇 ”的说法。这为以后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信仰的兴起提供了依据。泰山府君的出现,使泰山神灵化的形象更加清晰,其功能也进一步向冥界主管转化。因此,两汉魏晋时期是泰山神灵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六是黄飞虎说。随着通俗小说《封神演义》的普及,东岳大帝演变为众望所归的黄飞虎形象。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黄飞虎家族七世忠良,在商朝世居高位。黄飞虎之父黄滚系商朝赫赫有名的镇边老帅,黄飞虎则被封为镇国武成王。殷商末年,纣王受妲己蛊惑,荒淫残暴,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连黄飞虎的妻子也不放过。黄飞虎之妻为保贞节自杀身亡。黄飞虎的妹妹是纣王的妃子,在痛斥纣王之后被摔下摘星楼而亡。黄飞虎身负家仇,和老父、二弟、三子、四友带一千家将反出五关,投奔周武王,被封为开国武成王,一起讨伐昏庸暴虐的纣王。在兴周灭商的战争中,黄飞虎战死于渑池。周武王评价黄飞虎“威行天下,义重四方,施恩积德,人人敬仰,真忠良君子”。姜子牙特封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总管人间吉凶祸福。《封神演义》第九十九回“姜子牙归国封神”中写道:“乃敕封尔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仍加敕一道,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层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特敕封尔东岳泰山齐天仁圣大帝之职,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尔其钦哉!毋渝厥典。”随着这部神魔小说的广泛流行,泰山神东岳大帝有了具体姓名,实现了由人格化向世俗化的转换。泰安岱庙天贶殿及全国各地东岳庙内供奉的东岳大帝神像,均系黄飞虎的化身。在泰山神由人格化到世俗化的演变中,人们还约定成俗地确认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的神诞,故庙观中祭祀、祝祷活动十分隆重,其香火之旺盛,几遍全国各地。

 总之,神话传说中东岳帝君的这个身世极其显赫且古老。金虹说、太昊说、盘古说强调了泰山与太阳及东方崇拜的关系;天孙说显示了泰山信仰的正统性;府君说、黄飞虎说预示着泰山神信仰趋于世俗化。不难看出,这些神话故事无不钤盖着先民对东方、太阳、大山和英雄人物的崇拜印记。总之,在数千年的历程中,泰山完成了被神灵化的过程,使其具备了中国民俗神灵所具有的一般性质。

 当东岳大帝信仰从人们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有形的存在时,无形的神灵就被赋予了人性特征,逐渐开始人格化。先秦《晏子春秋》中已有齐景公过泰山梦泰山神现身之异闻。汉代以后由于受到佛教偶像崇拜的影响,岳渎神灵皆效法而立像设,泰山也从抽象的山岳之神完成了神格拟人化的过程。在滕州东汉画像石上,已出现了“太山君”的形象。在此后的神祇谱系中,泰山神不但有祖有父,且有妻有子,人物形象日渐明晰,而且还被赋予了人之姓名。如汉代纬书《龙鱼河图》云:“泰山神姓圆名常龙。”南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云:“泰山君秦顗,字景倩。”北宋李思聪《洞渊集》云:“泰山名蓬元。”明淩迪知《氏族博考》云:“东岳姓元(玄)丘,名目陆。”明代所镌《五岳真形图碑》则称:“东岱岳泰山,乃天帝之孙……姓嵗名崇,封号天齐仁圣帝。”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卷十九“东岳神姓”条引施可斋《闽杂记》云:“省城东岳庙神,每年三月,出巡城内外,各一日,头踏上书:东岳泰山青府天齐上帝岁。岁,盖神姓也。《五岳真形图》:东岳姓嵗名崇。当由与岁字相近而误。”

 泰山神的人格化,引发了历代帝王对泰山神的加封。从汉代起,东岳大帝就有封号。《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东岳》载:东岳帝君“至神农朝,赐天符都官号名府君,至汉明帝时封泰山元帅”。可能由于“泰山元帅”的封号地位不高,所以后世没有叫响。泰山神有正史可考的第一个封号始于唐代。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时,“封泰山神为齐天王,礼秩加三公一等,近山十里,禁其樵采”。对“天齐王”的“天齐”二字,清代学者赵翼疏为“盖本《史记·封禅书》:齐所以为齐,当天齐也……以为峻极于天之意。”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皇帝封禅泰山时加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四年,进一步加封为“天齐仁圣帝”。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诏封泰山神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并遣官致祭。元代封号在宋代“天齐仁圣帝”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大生”二字,这既是对泰山神“主生”职司的强调,也是对泰山化生万物之功的崇敬。随着泰山神封号的不断累加,使其一步步由神而王,由王而帝,最终达到了与人间帝王一样的礼遇和地位,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神权。

 然而明代伊始,布衣起家、登基帝位的朱元璋却回归了理性,于洪武三年(1370)诏定岳镇神号,依古定制,去泰山神前代所封名号,恢复“东岳泰山之神”称号,主要因为“盖神与穹同始,灵镇一方,其来不知岁月几何,人莫能测,其职受命于上天后土,为人君者何敢预焉”(见泰安岱庙“去东岳封号”碑文)朱元璋认为去掉前代封号并非对泰山神灵的不敬,相反正是出于对神的尊崇。因为治国之道,必须以礼为本。泰山“磅礴东海之西,中国之东,参穹灵秀,生同天地,形势巍然。古昔帝王登之,观沧海,察地利,以安民生”,因此“泰山于敬则致,于礼则宜”(同上碑文)。认为对泰山神灵受命于天帝,人间只可以敬奉,行以细致周到的礼祭之礼是相称的,岂能随便追加帝王封号呢?唐宋以来的岳镇海渎之封,是“渎礼不经”(《明史·礼志》),是对神灵的大不敬。正是基于以上理性认识,出于对神灵的尊重,认为无论是人君还是国家,均没有资格凌驾于神灵之上,为其妄加封号。因此,明代以降,再没有哪位帝王给泰山神追加封号,“东岳泰山之神”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朱元璋将人、神分开的做法,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大进步,形同于以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教分离”,其积极意义不可低估。


编辑:(赵学法
信息来源:泰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