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官箴文的流传
36字“公廉”官箴由明代年富和顾景祥相继刊刻后,就开始流传。这在河北《无极县志》的记载中可以得到印证。该志在《职官志·宦绩》中录有县令郭允礼刻立“官箴石”一事:郭氏曾于嘉靖三年(1524)十月在任所题书“居官座右铭”一则,镌刻于石,与泰安官箴碑不差一字,被后人誉为“官箴石”,代代相传。郭允礼,字节之,山东曲阜人,举人出身,正德十六年(1521)任无极知县,至嘉靖四年,官至通判。志载郭允礼“抱奇猷,有才干,政怡民熙,礼文咸秩;揖黉舍,创社学,拆毁淫祠,建名宦乡贤祠;重修县治,卓有最政,人咸服之。”曲阜距泰安不远,无极“官箴石”当是郭允礼转刻泰安“官箴”无疑,但却一直晦迹不显,众不周知。其原因,可能与内容转刻错误有关。现存无极县委大院里的“官箴石”,将“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误刻为“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或许这一不符系有意改动,以图别样出新。然而,不争的事实是,由于真传官箴碑影响广泛且深远,对内容存在出入的官箴铭文,自然就被排除在了人们的视野之外。
泰安官箴碑得以广泛流传,应归功于清代名臣颜希深祖孙三代。
颜希深(1729~1780),字若愚,号竟山,广东连平人,贡生出身,祖籍福建漳州。明代崇祯末年,漳州颜氏一支响应明廷开疆拓土的号召,迁居广东连平扎根,到第五代颜希深时开始发达。史载颜希深“入赀授山西太原同知,累迁山东泰安知府,建考棚、书院,清察征漕浮收诸弊。高宗东巡,召对,褒以‘他时可大用’。”(《清史稿·颜希深传》)乾隆二十七年(1762),授四川按察使;二十八年,迁福建布政使;三十四年丁母忧期满后,授江西布政使;三十八年丁父忧期满后,授河南布政使;四十二年,擢任湖南巡抚,旋入为兵部侍郎;四十五年,复出署贵州巡抚,后调云南,卒于任上。乾隆十八年(1753),24岁的颜希深擢任泰安知府,5年后的乾隆二十三年(1758),偶然在残壁中发现了明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知州顾景祥所刻官箴碑,感受颇深,遂将此碑立于署内西厢房,当做座右铭。他对此碑箴言心折不已,认为这一官箴“言约意深,为居官之要领”(西安碑林“官箴碑”跋文),并撰跋记略此事。从此,泰安官箴碑得以重新传世。
颜希深之子颜检(1757~1832),字惺甫,号岱云,乾隆二十二年(1757)生于泰安府署,“拔贡,乾隆四十二年,授礼部七品小京官,洊升郎中。五十八年,出为江西吉安知府,擢云南盐法道,调迤南,嘉庆二年(1797),剿威远倮匪,擒匪首札杜,擢江西按察使,历河南、直隶布政使。”“五年,护直隶总督。”“六年,擢河南巡抚。七年,诏检前护直隶有治绩,命以兵部侍郎衔署理直隶总督。寻实授,赐黄马褂”后经官场几度沉浮,嘉庆十年,因查办“易州知州陈渼亏空逾十万”案不力,“降调革任,予主事衔,效力吉地工程处”,“未几,复因直隶官吏勾通侵帑事觉,革职,遣戍乌鲁木齐。十三年,释回”,“十四年,命以主事充西仓及大通桥监督。十五年,授湖南岳常澧道,迁云南按察使。十六年,擢贵州巡抚”,受直隶总督任上失察泺州董怀信等传习邪教案牵连,“降二级,以京用员。又坐涿州知州徐用书交待朦混,降补工部郎中。十九年,授山东盐运使,命以三品顶带为浙江巡抚”。嘉庆二十五年,“授福建巡抚”。道光“二年,复擢直隶总督”;“三年,以年老内召,授户部侍郎,调仓场,复出为漕运总督。五年,坐河淤滞运,降三品休致。寻复以疏请截留漕粮忤旨,降五品衔。十二年,卒。”(《清史稿·颜检传》)由于颜检出生在泰安府衙,将泰安视作第二故乡,结下了深厚情缘,以致“检出守吉安复取道梁父,时守郡者徐君大榕,为旧相识,乃得遍览署内户庭,以识降生之所,追忆膝下游嬉情景,不禁怆然。”(西安“官箴碑”跋文)嘉庆十九年(1814),颜检任山东盐运使时,泰安知县汪汝弼以颜希深跋刻官箴拓片“数十本”相赠。颜检发现拓片中有父辈的题跋,遂“再拜受读,知先大夫扬历中外数十年,以诚事君,以德及民,以廉取属,至今民怀吏畏,犹津津然称道不衰。其所以整躬待物,操持原有本也。检仰承先志,惧隳家声,益兢兢焉。”(同上碑跋语)嘉庆二十年,颜检出任浙江巡抚后,将此官箴刊刻于衙门厅壁,视为座右铭。从此,“公廉”官箴开始在江南流传。
颜检之子颜伯焘(1788~1853),字鲁舆,号载枫,别号小岱,“巡抚希深孙,总督检子。嘉庆十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遍修。道光二年,出为陕西延榆绥道、督粮道。历陕西按察使,甘肃、直隶布政使。大军征回疆,以转运劳,赐花翎。署陕西巡抚。十七年,授云南巡抚,改建滇池石闸,农田赖之。兼署云贵总督。伯焘累世膺疆寄,娴习吏治,所至有声。”“二十年,擢闽浙总督。”(《清史稿·颜伯焘传》)当颜伯焘初入仕途时,颜检就出示了父亲颜希深刊刻的官箴拓片,教诫儿子道:“尔今筮仕,宜审官方。此先正格言,实亦祖训也。”(西安“官箴碑”跋文)道光二年(1822),颜伯涛授陕西延榆绥道台时,颜检又教诫说:“尔今外补,吏事民事,胥尔之责,时玩箴词,勉以无懈。”(同上碑文跋语)颜伯焘不辱父老厚望,携官箴辞赴任后即示戒同僚,并准备刊刻,但由于当地缺乏精当刻工,遂委托长安县令张聪贤刻成官箴碑,另附跋文数语,立于衙署,作为从政的座右铭。这便是至今完好保存于西安碑林内的官箴碑。
颜希深祖孙三代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均位至封疆大吏。广东连平颜氏以“一门三世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显赫家世,曾经风光一时,誉满朝野。然而,这个著名世家却因颜伯焘总督闽浙时贪生怕死和恬不知耻,遭到世人唾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