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中的泰山②丨国山之梦
发布日期:2023-12-28 14:52 浏览次数:

  【简介】本篇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九·一八”事变与 “一·二八”事变接连爆发后,青年作家易君左登临泰山后,创作、出版《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一文的前因后果与心路历程,展现了民族劫难中这位爱国知识分子深沉而浓烈的家国情怀。同时揭示了泰山作为中华文明根脉,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对于国人不可替代的精神向心凝聚作用。《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一文曾在1933年被泰安县立师范讲习所翻印为单行本,本篇还原了这一单行本在2009年被泰山学者周郢重新发现的曲折经历。

点击播放视频


编者按:泰山,拔地通天的神圣之山,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一份份来之不易的珍贵档案,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泰山故事。

为深入落实市委重大发展战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即日起,泰安市档案馆聚焦档案存史资政育人功能,联合泰安日报社推出系列微纪录片及图文报道《档案中的泰山》。

我们将邀您一起探索泰山档案背后的故事,从中感悟历久弥新的泰山文化,汲取勇担新使命、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泰安县立师范讲习所翻印《定泰山为国山刍议》单行本(1)(视频截图)

家国宏图寄名山

虽然 “山舆”这一称谓颇显风雅,但实则不过是破旧藤椅与竹杠的简单捆扎。东岳泰山进山口,两架本地特有的简陋登山工具载上易君左与其同伴,踏上攀援绝顶之旅。这是民国二十一年即1932年的一天,虽然已进农历八月,但暑热仍未完全消散,行不多时 ,轿夫的衣背早已被汗水湿透。与秋阳一样焦灼的,还有易君左此时的心境。 “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犹似昨日,“一二八”淞沪抗战烽烟又起,强敌觊觎进逼、国内 “恐日症”、“媚日症”与“投降论” 甚嚣尘上,令这位素以天下为己任的三十四岁爱国青年作家夙夜忧心忡忡、胸中块垒难消。

 “吾国今日最大之外患,为日本帝国主义者,非谋彻底的长期抵抗,国家实无出路,民族绝少生机”——易君左

对此番泰山之旅,易君左起初并无闲情雅致,无奈同僚力邀,方才勉强随行。然而,一路走来,巍巍岱宗的万千气象与磅礴气势,却让初次登临的易君左耳目一新、一扫焦虑、精神复振。一路上,他不时要求轿夫停舆欣赏沿途风景、题刻,徜徉间,诗兴也油然而生。

泰山之奇奇在石,泰山之高不盈尺。此尺三万馀丈长,女娲衔石将天量。——易君左《登岱》节选

易君左,名家钺,字君左,祖籍湖南,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作家,他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后留学日本,归国后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是学会骨干成员,也是“五四”运动的初始策划人之一。“五四”之后,他还在湖南主办《国民日报》、《长沙晚报》等进步报刊,并任社长及主笔,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易君左酷爱游历、擅写游记,而立之年足迹便已遍布大江南北。游览泰山时,他已由湖南转赴江苏,在民国江苏省教育厅任职。

泰安县立师范讲习所翻印《定泰山为国山刍议》单行本(2)(视频截图)

“蓦地金弦忽涌现,半轮转荡冲潮起。火光熊熊难迫视,光辉宇宙弹指耳!”——易君左《泰山观日行》节选

旭日初升,泰山一大胜景,有幸得见,易君左深感不虚此行。同样令他“仰望徘徊,愈增感慨”的,还有泰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返回镇江家中后,在按习惯撰写游记与纪行诗之余,心忧家国、魂系民族的易君左,脑海中还萌生了一个有关泰山的非凡构想。

“国山之书”惊重现

坐落于泰山脚下的泰山学院,设有专门的泰山文化研究机构——泰山研究院。2009年10月的一天上午,该研究院39岁的周郢教授正在办公室全神贯注查阅资料。

周郢,知名泰山学者,自幼痴迷泰山文化,尤为热衷且擅长金石文献考据。两年来,为搜寻一本有关泰山的重要书籍,他想尽千方百计,甚至撰文登报向社会求助。然而,书籍却依然杳无踪影,这令周郢颇感无奈与焦虑。

20世纪80年代,周郢曾在学界前辈处获知,20世纪三十年代国内曾出现过一本倡议“定泰山为国山”的书籍,受此影响,那时的民间还出现过一次是否应当“定泰山为国山”的讨论热潮。

2007年前后,“泰山国山之议”再度成为社会热点,在这场新的全民讨论中,很多人都自称是“泰山国山论”的最初提出者,你争我夺、各不相让。这时,周郢想到此前自前辈处听说过的书籍。为帮助学界彻底厘清“泰山国山论”的来历渊源,周郢踏上了“国山之书”的寻踪之旅。

就在此时,办公电话突然响起。电话中,一位自称姓王的陌生老人,竟然给周郢带来了一个他梦寐以求的好消息。

老人名叫王建功,他告知周郢,在他家中留存的他父亲的遗物中,有一本名叫《定泰山为国山刍议》的泛黄旧书。一日,他偶然间在《泰安日报》上读到周郢教授正在征集“国山之书”线索的消息,忽然想到此书,于是便和周郢取得了联系。

△王建功老人(视频截图)

得知消息后的周郢欣喜异常,在第一时间赶赴大汶口镇彭徐店村王建功老人家中,对此部书籍进行了拍摄与记录。

此后,经过对《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一书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2013年,周郢创作出版了——《泰山国山议,文献校释与学术新诠》一书,指出“泰山国山论”首度被提出应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的观点迅速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并获得学界广泛认同,至此,“泰山国山议”终告正本清源。

△周郢著《泰山国山议,文献校释与学术新诠》

泰岱雄文首此篇

清晨,庞岱民象以往一样进入泰安市档案馆特藏室,对藏品进行整理与保护。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多年的她,对馆中每一份重要档案文献都如数家珍。

△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展示泰安县立师范讲习所翻印《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一书(视频截图)

据庞岱民介绍,2013年,在周郢教授牵线下,王建功一家将《定泰山为国山刍议》捐献给了泰安市档案馆。这本珍贵书籍封面上印有《定泰山为国山刍议》八个字,刊刻时间是民国二十二年即1933年10月,左下角标记着“泰安县立师范讲习所翻印”。王建功老人的父亲早年曾经在泰安县立师范讲习所担任教师,封面上手写的“子良”二字,正是他父亲的笔名。

△捐赠现场,王建功老人之子王业法手持书籍留影

“缘起”、“理由”、“计划”、“办法”四大篇章,结构明晰,逻辑严谨,高屋建瓴;洋洋洒洒一万余言,雄辩滔滔,文采斐然,娓娓道来。这部几成孤本的“国山之书”,作者正是易君左,而其中观点,也正是他1932年游览东岳后所提关于泰山的大胆设想。

△易君左先生肖像照

在《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一文中,易君左先生陈述了应将泰山定为“中华国山”的八大理由,包括:它素来为历代圣贤所仰重;是孔子登游歌咏之地,与儒家文化密不可分;泰山日出、飞瀑等景象,生机无限,象征着中华民族蓬勃精神等等。其中,他特别提出了泰山“刚、健、中、正”四大德性

   “泰山之德性,实与吾国民族精神及固有文化完全吻合,吾人为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精神及东方固有文化计,则定此唯一痕迹之象征之泰山为中华民国国山,实含有至深至大不可磨灭之哲理”——易君左《定泰山为国山刍议》节选。

周郢教授表示, “国山”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初便被正式提出这一史实,证明早在那时,国内进步知识分子们便已经对泰山的独特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形成了明晰认知,并就此向民间进行了深入揭示与大力弘扬。自那时起,泰山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尊享的社稷之山、百姓进香的宗教之山、文人汇聚的风雅之山,而成为了中国民族自强、奋进精神的不朽象征。

△周郢教授讲述《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一书再现历程(视频截图)

当时“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已接连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华大地虎视眈眈。故而,易君左提出 “国山之议”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他借助议定国山,昭示、弘扬民族精神,并在文中发出 “用泰山的精神消灭富士山之魔影”的呐喊,大大鼓舞了国人抗日救亡、共御外侮的斗志。

阅读完易君左先生《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一文后,周郢教授心潮澎湃,曾作诗一首抒发感慨。

壮怀风雨寄名山,泰岱雄文首此篇。一代岳宗谁论定,国魂万古莽苍间。——周郢

继发现翻印单行本后,以此为契机,周郢教授与他的同事们利用新兴大数据技术苦苦追溯,又陆续发现了此书更为早期的版本。

“首先我们同事在上海图书馆发现了1933年1月,发表在《江苏教育》第一期上的这篇文章的文本。后来随着各种数据库的开发,我们得以对民国的各种报刊做一个普遍式的检索,结果发现更早的了。在1932年10月,济南出版的《山东民国日报》上,发现了连载十几期的易君左的这篇文章。”周郢教授告诉本报记者。

国魂万古莽苍间

此后人生岁月,易君左先生在文史、诗歌、书画等领域成就斐然,著作等身,但他的“泰山国山议”却因战乱兵燹,被国民政府束之高阁,最终不了了之,这不仅是他本人的遗憾,也是泰山乃至中华文化的一大憾事。1972年,带着未了的“国山之梦”,易君左先生病逝于中国台湾省家中,享年73岁。

如今,王建功老人虽已作古,但他主动捐赠孤本的公心却被世人所铭记。

周郢教授即将开启新一轮课题研究。

为筹备即将开始的非遗档案征集工作,庞岱民更加忙碌了。

“职责”已与“热爱”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看似按部就班、波澜不惊,然而,先贤造就的泰山文化与国山精神,却在这一位位泰安人日常点滴工作与言行中悄然接续传承。

泰山是根,不浮于物,根植于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